文|徐 来股票杠杆如何开通
编辑|徐 来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1999年冬天,格罗兹尼一夜之间成了废墟,街上没了灯,天上全是火光,人还活着,骨头已经没了形。
两场战争打下来,车臣几乎被打穿,最后一句话传出来:再打,就要灭族了。
格罗兹尼的地狱开局
1994年底,俄罗斯大兵压境。装甲车进城,直升机从头顶压下来。格罗兹尼还没反应过来,整个城市就已经被围死了。
展开剩余90%这是第一次车臣战争刚开始。
俄军出动近4万人,调动200多辆坦克,从四面八方向格罗兹尼合围。
当天晚上,第一轮炮火落下,居民楼、电视台、工厂全被炸穿,路边的公交车没烧完,人就化在里面。
车臣反抗没停,当地武装、退役军人、青少年一起上街,抱着AK躲在废墟后面打冷枪。
打到最后,俄军连谁是平民都分不清,只能一栋楼一栋楼清理。
这种打法,没有底线。俄军不跟你讲什么“目标区域”,直接轰平。
1995年初,格罗兹尼市中心炸成一片火坑。人道组织统计,那个月超过1.5万人死在城市里,大多数是平民。
车臣武装没退,一直在城市里打巷战。俄军的重炮天天轰,打得自己人也找不到方向。苏联时代留下的老炮弹全搬上来了。
有时候一发没中目标,十几家民宅被掀了顶。
到了1996年,车臣武装反扑成功,临近撤退前,格罗兹尼只剩不到两万人口。
街上尸体堆着没人管,狗成群结队地拖尸体啃骨头。
联合国派人来看,说这城市像“地球上被破坏最彻底的地方”。
官方公布阵亡数字是5500名俄军,可独立机构估了下,至少一万四,车臣方面自己公布,死伤三万以上。平民更惨,有组织说是25万,有说是30万。
最多的估算是:整个战争下来,死了超20万,其中不少人连个墓地都没找到。
这第一仗打下来,俄罗斯撤了兵,签了个协议。
车臣成了“暂时自主”,表面恢复和平,城市却只剩断壁残垣。
1999年,第二轮战争突然爆发。
8千条命换来20万死伤
这一次,俄军没再手软。指挥权换人,战术换了,打法也彻底变了。
头一年,不谈谈判,直接轰。
飞机每天起飞几十架次,格罗兹尼、阿钦斯科耶、沙托伊、沃杰诺伊这些城镇全都挨了炸。
高空燃料弹、集束炸弹一起用,目标不是军事基地,是整片城区。
进入2000年,城市炸得连坐标都难定。新闻社拍到的画面里,整条街只剩裸露的地基。大楼没了,树也没了,连水泥路都被炸出火星坑。
俄军部队这次伤亡少了,毕竟火力压着打,死的多是平民。有人数过,头两个月,俄军不到2000人阵亡,车臣方却损失近万人。
到了2002年,战线收紧,开始反游击。车臣反抗军改打地雷、偷袭、暗杀,俄军又死了三千。
合起来,第二次战争,俄军大概死了六千到一万之间,不同说法不同。
可平民损失却稳稳上了十万。
官方数据含糊不清,人权组织和媒体多次实地调查。联合国说,最多死了50万,其中有些地方整村没一个活人。
有村庄被怀疑藏着反抗军,全村被拉去审问,回来不到一半。
战争没完。格罗兹尼打完,山区开始打,平原继续轰,大批车臣难民跑到达吉斯坦、印古什,甚至土耳其。
一到边境,就是一群带着病、残疾、瞎眼的老人和孩子。
医生说,没办法医,没药没设备,只能等死。
还有不少人直接在轰炸时丧命,尸体留在废墟下。
统计时候,很多人名字对不上,资料找不回,连“失踪”都成了奢侈说法。
这场战争打到后期,俄军开始招募“地方武装”。车臣内部人打车臣自己人,也就是后来的“卡德罗夫部队”雏形。
这种打法拉高了伤亡曲线,因为没了防线、没了身份区分,人人都是嫌疑人,人人都可能被抓走。
民间把这两场战争加起来,称为“换命战争”。
前后俄军估计死了一万出头,换掉的,却是几十万车臣人的命。最凶的一段时期,一周就能死一千人,连孩子和产妇都逃不出炸点。
有研究机构提出这个公式:俄军死8000,换来20万死伤。这不是夸张,而是实打实的数据对比。
国际红十字组织、联合国难民署、人权观察都出过详细报告,写着一排排死亡曲线。
每一条线背后,是一整个家庭没了,是一座村子塌了,是一个民族快断根了。
“再打,我们民族就没了”
第二次车臣战争后半段,局势变了。
车臣没退,没降,没跪。只是在炮火和死亡堆里,剩下的人已经撑不住了。
俄军控制了主要城区,车臣反抗军往山区和林地退。可打了这么多年,兵力没了,弹药断了,人也没了退路。
几位反抗军首领陆续被击毙:杜达耶夫死于导弹,马斯哈多夫被包围击杀,希志尔下落不明。
到了2005年,抵抗力量基本只剩游击小队。
车臣领导人换成了亲俄阵营,来自前总统阿赫马德·卡德罗夫的儿子——拉姆赞·卡德罗夫。
他上台之后,彻底站队莫斯科,把残余武装当作“极端分子”一个个扫掉。
可就在战争尾声前,流出一段录像,是马斯哈多夫在山洞里说的:“我们不是投降,我们是被屠杀得只剩骨头。再打下去,我们整个民族都会被炸没。”
这句话之后,被翻译成多语种,在国际媒体上传了好几年。
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,在报告中专门提到,“车臣战争中存在多起,可能涉及系统性屠杀的事件,性质严重。”
人权观察、无国界记者、国际大赦等机构多次呼吁彻查。
2001年,联合国对格罗兹尼毁灭状况进行了航空拍摄,报告称:‘城市遭遇广泛破坏,严重程度堪比波黑战争时期的萨拉热窝。’
俄方没有回应国际组织指责,战争继续打,但“车臣民族”这四个字,慢慢从地图上往后退。
人口变化也能说明问题,1990年代初,车臣全境人口约130万。
到2010年普查,只剩不到80万,其中有些是迁出,更多的,是没能活下来。
那段时间,格罗兹尼几乎成了“空城”,政府要把人迁回来,还得大批给补贴。
马斯哈多夫留下最后一句话:“再打下去,我的族人都将死在山林、雪地和废墟里”,而那些还活着的车臣老人,很多终生没再回老家。
废墟背后,留下一地哑声
战争结束后,格罗兹尼重建,大楼盖起来了,马路铺平了,广告牌亮起来了,可地下还有没挖出的尸体,山林还有炸不响的地雷,眼睛里还有退不掉的火光。
车臣现在是俄罗斯联邦一部分,表面上和平,实则沉默。
卡德罗夫铁腕统治,把所有不同声音按了下去,战争的过去,被封在一个个不敢提的旧相册里。
外界看不见的,是心理残留,车臣青少年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,远高于欧洲平均线。
学校里开设了“战后修复课”,讲的是怎么控制梦游、焦虑、恐惧。
车臣战争留下的,不只是死人,还有活着的废墟。
更令人难过的,是战争当中一些人,连名字都没留下,被炸平的村庄、被扫荡的山头、被围剿的营地里,有人死后连家属都找不回来。
格罗兹尼重建后,设立了一块“无名纪念碑”,每年有人去那儿放花,不说话。人太多,声音太少。
战争可以结束,但记忆不会。
很多机构尝试统计,两场战争的总死亡人数,最高估算是50万,最低也有20万,而俄军的阵亡数字,民间普遍认为在1万到1万5之间。
战争结果,是胜负,也是废墟,很多人说“打赢了”,可没人说“赢得体面”。
参考资料:
《车臣战争-历史频道》· 凤凰网专题
《揭秘车臣神秘“北方营” 号称私人精锐武装》·新华网军事频道股票杠杆如何开通
参考资料:
《车臣战争-历史频道》· 凤凰网专题
《揭秘车臣神秘“北方营” 号称私人精锐武装》·新华网军事频道
发布于:福建省